国际商报记者 刘旭
中非农业合作凭借零关税政策红利,已在贸易规模与品类拓展上取得显著成果。然而,要实现从“短期红利”到“长期共赢”的跨越,必须直面非洲农业产业链的现存短板——冷链物流覆盖率低,导致高价值生鲜农产品难以保障品质、扩大出口;标准体系不统一且与国际接轨不足,削弱了非洲农产品的国际认可度;加工能力薄弱,多数产品以原材料形式出口,附加值与经济效益受限。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非洲农业潜力的释放,也让中非农业合作难以突破“贸易为主”的浅层模式,升级产业链成为双方深化合作的必答题。
推动中非农业产业链升级,需锚定关键领域精准发力。其一,共建跨境冷链物流体系是基础。中方企业可依托技术与资金优势,参与非洲冷链仓储、运输网络建设,突破生鲜农产品“出海难”的瓶颈,让更多非洲特色水果、肉类等产品以优质状态端上中国消费者餐桌。其二,推动农业标准对接是关键。通过加强标准互认合作,帮助非洲农产品对标国际质量与安全要求,既能打消中国市场的消费顾虑,也能提升非洲农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,为出口打开更广阔空间。其三,深化农业技术合作是核心。中国可分享育种、种植、病虫害防治等成熟技术与管理经验,助力非洲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,从源头夯实产业链基础。其四,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重点。鼓励中方企业在非洲投资建设加工厂,将咖啡豆加工成速溶咖啡、把可可豆制成巧克力,推动非洲农产品从“卖原料”向“卖产品”转变,实现附加值倍增,让当地农民与产业真正分享合作红利。
从单纯的贸易往来,到全链条的产业协作,中非农业合作的“下一站”,不仅是非洲农业现代化的机遇,更是中非共同构建更高水平互利共赢格局的关键。这一升级,将让非洲农业摆脱“低端锁定”,为全球农业贸易秩序优化提供切实可行的“中非方案”。
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